清晨六点,天光微亮,宁波市第二体育中心的宿舍楼已经亮起了几盏灯。一群来自西藏的孩子穿上崭新的运动服,反复系紧又松开鞋带,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期待。这一天,他们将走进CBA球队的主场,与职业球员面对面,触摸那片曾经只在电视上见过的木地板。
上午九点,大巴车缓缓驶入宁波富邦男篮训练基地。高大的球员们早已在场边等候,笑着向孩子们招手。球队队长主动走上前,俯身与领队的藏族少年平视击掌。热身训练从最基础的运球开始,职业球员们分散在孩子中间,一个个动作耐心纠正、一次次击掌鼓励。一位皮肤黝黑的藏族男孩在连续投篮失败后显得有些沮丧,外籍助教走过来,用生硬的中文说:“不急,看我的手。”他放慢动作重复了三遍,篮球终于划出完美弧线——空心入网的那一刻,全场爆发出欢呼。
中午在球队餐厅,孩子们学着球员的样子排队取餐。营养师特意准备了糌粑和酥油茶,当看到职业球员们也好奇尝试传统藏食时,孩子们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。替补控卫和孩子们分享着控球技巧,用筷子蘸水在餐桌上画战术路线,藏族翻译忙得不亦乐乎。
下午的重头戏是作为特邀嘉宾现场观赛。当孩子们穿着定制的小号球衣出现在球员通道时,正在热身的宁波队队员纷纷跑来击掌。主场灯光暗下,聚光灯打在孩子们身上,全场数千观众为他们鼓掌。比赛中场休息时,孩子们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篮球来到场地中央,进行了一场五分钟的友谊赛。藏族少年次仁在职业球员的掩护下投进三分,整个体育馆的欢呼声震耳欲聋。
离别时,球队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签名篮球和定制战靴。一位总是抿着嘴笑的藏族女孩突然红了眼眶,她拽着球员的衣角小声问:“我还能再来吗?”球队老板蹲下来平视着她:“这不是结束,你看——”他指向正在组装的新篮架,“下个月,你们学校的崭新球场就会建成,我们会让教练定期去看你们。”
回程的大巴启动时,孩子们突然齐声唱起藏语歌谣。教练组全体站在车窗外,用刚学会的藏语喊“再见”。车辆拐过街角,最后看见的是那个投进三分的男孩,他把签名篮球紧紧抱在怀里,额头贴着车窗,玻璃上映出宁波璀璨的万家灯火。
这场相距四千公里的相遇,在某个瞬间改变了篮球的度量衡——它不再是海拔的数字,不再是地图上的比例尺,而是从高原到海滨共同跳动的心率,是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共振的热爱。正如球队社交媒体当晚更新的那句话:“篮球从来不止是篮球,它是我们递给远方同胞的手,是填平山海沟壑的土,是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书写的未来。”
而远在西藏的某个小镇操场,夕阳把新篮架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,仿佛在丈量着下一个梦想的距离。